您现在的位置:首页 > 生活 > 童创星城·友好共生——成都奎星楼社区儿童参与式友好营造的落地实践

童创星城·友好共生——成都奎星楼社区儿童参与式友好营造的落地实践

2025-08-06 下午 6:51:46      来源:成都新闻网     编辑:温孺     浏览量: 7878

一、项目实施背景 近年来,国家高度重视儿童友好社区的建设。自 2019 年起,国家发展改革委联合多部门印发了《关于推进儿童友好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》,旨在将儿童友好城市建设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全局,以儿童友好城……

一、项目实施背景

近年来,国家高度重视儿童友好社区的建设。自 2019 年起,国家发展改革委联合多部门印发了《关于推进儿童友好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》,旨在将儿童友好城市建设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全局,以儿童友好城市建设促进儿童身心健康成长,推动儿童福利事业高质量发展。

奎星楼社区位于成都市郫都区郫筒街道,地处郫都老城区,辖区总面积约为 0.6 平方公里,常住居民 7785 户,总人口数 20370 人,常住人口 16900 余人。院落结构复杂,共 38 个院落,其中物管院落 14 个,安置小区 5 个,城中村 4 个,其余均为老旧小区。儿童服务资源集中,社区内设有 1 所公立幼儿园、1所私立幼儿园、30 余家培训机构和 200 余家商户。

然而,社区在儿童友好建设方面仍面临一些挑战,如部分小区儿童友好氛围不足,未成年人保护教育和宣传有待加强,儿童友好服务需提档升级等。社区居民普遍关注儿童的成长环境和发展机会,但在参与儿童友好社区建设方面存在参与意识和途径不足的问题。部分家长对儿童友好社区的概念理解不够深入,缺乏主动参与建设的积极性。

二、项目实施需求

(一)儿童参与式社区环境适儿化改造需求

奎星楼社区面临老旧小区占比高、儿童活动空间不足及儿童参与社区事务比例低等问题,需充分发挥儿童创造力,搭建儿童参与平台,深化儿童及家庭参与,征集创意方案应用于试点小区改造,并联动社区资源共同推进儿童友好场景落地,以改善儿童成长环境并提升其社区参与度。

(二)儿童安全教育与法治素养提升需求

目前社区儿童友好服务内容较为完善,但结合儿童未保要求指引以及儿童安全自护能力薄弱、法律意识淡薄这一现状,目前的儿童安全教育模式多以传统说教式教育为主,效果不佳,不利于儿童形成较好的法治安全意识。需创新儿童法治安全教育模式,以互动体验提升儿童安全意识,全方位增强儿童的安全防范与法律认知能力。

(三)儿童友好理念社会化传播与模式输出需求

奎星楼社区目前已成功建设为成都市儿童友好优秀社区,但儿童友好建设经验传播不足、品牌影响力较弱,缺乏可推广模式输出。需充分调动儿童参与,发挥儿童主观能动性,联合开发儿童友好宣传制品、文创袋等品牌化产品,联动媒体发布专题报道并制作纪录片构建传播矩阵,提炼服务经验,系统化扩大社会影响力并输出可复制的建设路径。

项目实施策略

本项目以儿童友好为核心,以参与式社区营造为路径,通过空间赋权-服务筑基-生态共创等维度,持续发挥儿童友好社区的典范作用。在适儿化空间改造层面,以5个老旧小区作为试点,以儿童观察团为抓手,以童星设计赛为载体,联动社区合伙人将儿童创意转化为适儿化微更新方案,破解老旧空间改造中“儿童视角缺失”痛点,培育儿童社区归属感;在安全法治教育维度,研发“奎星安全小卫士”体验课程与“小小模拟法庭”实践模式,通过情境体验实现法律知识内化,系统提升自我保护能力;在品牌化传播层面, 联动商家、家庭、媒体构建“友好理念传播网络”,打造“奎星星”IP矩阵,设计周边产品作为实体化传播载体,借力社会媒体扩大声量,并提炼125儿童友好服务体系推动经验输出,助力社区实践到区域政策的价值跃升。

项目实施过程

(一)儿童参与式环境共治:从“被动接受”到“主动创造”

奎星楼社区以儿童参与式环境共治为导向,聚焦社区公共空间适儿化改造,组织儿童观察团,开展儿童议事会,引导儿童提出对小区环境改造的意见和建议,使改造后的环境更符合儿童的需求和兴趣。精选5个老旧小区作为试点,链接社区合伙人、商家沟通儿童友好场景营造、主题集市,共同参与微更新改造的设计和实施过程,开展童星设计赛,吸引了150人次的辖区儿童及家庭参与。将15份儿童创意方案转化为滑梯乐园、彩虹步道等实体场景,让儿童参与到 5 个试点小区的微更新改造。成功将儿童从环境改造的“旁观者”转变为“主导者”,深化儿童参与意识和责任感。

(二)安全法治教育创新:从“知识灌输”到“沉浸体验”

奎星楼社区突破传统安全法治教育模式,利用周末或者节假日定期开展“奎星安全小卫士”儿童安全教育活动,通过参观消防站、模拟火灾逃生、交通安全等高危场景,结合儿童自编自演的防拐骗情景剧,使安全知识知晓率得到一定程度提升。围绕儿童法治教育,链接辖区律师事务所资源,打造“模拟法庭”实践平台,由律师事务所联合儿童策划校园欺凌案件审判全流程,联动司法所、律师解读《未成年人保护法》条款,通过举办未成年人保护法手抄报和角色扮演深化法律认知,让儿童学会尊重法律、遵守法律。从而实现儿童法治教育从“被动听讲”到“主动践行”的转型,筑牢儿童安全防线,培育具备法治素养的新时代小公民,为社区治理注入持久活力。

(三)品牌化传播与模式输出:从“社区实践”到“友好典范

聚焦模式推广及影响力提升,社区以儿童创造力激发为切口,打造“奎星星”IP形象,设计并制作与儿童友好社区相关的周边产品,如冰箱贴、笔记本、帽子等儿童友好周边产品设计及制作、100 份儿童友好品牌折页等,作为宣传品和纪念品发放或积分兑换给社区居民和儿童。同时,社区构建立体化传播网络,联动郫都区融媒体、四川日报等媒体发布专题报道4篇,制作奎星星儿童观察团宣传片、未成年人六大保护短片并以儿童参与为视角,形成案例1篇,为儿童友好社区建设提供了宝贵经验和示范。

五、成效与反思

(一)在儿童参与式环境共治方面,居民参与内容从原来较为单一的关注儿童教育问题,扩展到参与社区环境改造、儿童安全与法治教育活动以及儿童友好宣传推广等多个方面。并在5个试点小区的完成适儿化改造,原来部分小区儿童友好氛围缺失,现在经过微更新改造和场景营造,试点小区增加了许多符合儿童视角的设施和空间,如儿童游乐设施、创意涂鸦墙等,社区整体环境更加充满童趣和活力。

(二)在安全法治教育创新方面,通过沉浸式的教育体验,参与服务的儿童安全知识知晓率达到90%,法治意识测评优秀率达到了78%。此外,儿童的自我保护技能掌握率提升了87%。

(三)在品牌化传播与模式输出方面,社区的品牌认知度达到98%,获得了10余篇市级及以上媒体报道,制作的相关视频9部,全网播放量超2000次。接待了来自绵阳旌阳区、成都市武侯区、新都区、青白江区等地的参访考察团20余次,成功输出奎星楼的儿童友好社区建设经验,是的社会影响力指数得到提升。

免责声明:以上内容为本网站转自其它媒体,相关信息仅为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,不代表本网观点,亦不代表本网站赞同其观点 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。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,可与本网联系,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。

分享到:

发表评论

电子邮件地址不会被公开。 必填项已用 *标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