您现在的位置:首页 > 新闻 > 从“焕新”到“共生”:“民居新・温馨乐”项目背后的老旧院落治理深层变革

从“焕新”到“共生”:“民居新・温馨乐”项目背后的老旧院落治理深层变革

2025-09-12 上午 8:42:16      来源:成都新闻网     编辑:温孺     浏览量: 31103

在城市更新的浪潮中,老旧院落改造往往被视为“修修补补”的民生工程——刷墙面、清杂物、添设施,似乎便完成了“旧貌换新”的使命。但在龙泉驿区大面街道民乐社区,“民居新・温馨乐”项目却走出了一条不同的路径:它不仅……

在城市更新的浪潮中,老旧院落改造往往被视为“修修补补”的民生工程——刷墙面、清杂物、添设施,似乎便完成了“旧貌换新”的使命。但在龙泉驿区大面街道民乐社区,“民居新・温馨乐”项目却走出了一条不同的路径:它不仅让后山茶厂宿舍院落、王海清商住楼等4个“三无”院落实现了环境蜕变,更以“参与式治理”为支点,撬动了院落从“物理更新”到“生态重构”的深层变革,让老旧院落从“城市遗忘的角落”,变成了“承载记忆、凝聚人心、可持续生长”的社区共生空间。

破题:不止于“补短板”,更要“筑根基”

“以前总觉得改造是‘上面安排啥,我们接受啥’,直到社区党委带着我们画‘问题地图’,才发现我们最在意的‘茶厂记忆、老厂镇文化’‘楼道安全、居民急需’等等,原来都能放进改造方案里。”后山茶厂宿舍老居民刘建国的话,道出了项目最初的破题思路——老旧院落的痛点,从来不止于“环境脏乱”,更在于“居民失语”。

民乐社区成立于2020年,1.2万服务人口中,超六成居住在建成20年以上的老旧院落。这些院落不仅面临“无物业、无规范管理、无安全保障”的“三无”困境,更存在“居民不参与、治理无抓手、文化无传承”的隐性问题。若仅停留在“硬件修补”,改造后的院落很快会重回“脏乱差”的循环。

为此,民乐社区党委跳出“改造=施工”的传统思维,确立“党建引领+参与式治理”的核心逻辑:不先定方案,先听民意;不只为“好看”,更求“好管”;不只是“换新”,更要“留魂”。社区党委联合成都市金牛区创享社会服务中心,搭建“社区—网格—院落—居民”四级沟通体系,用10余场“院坝会”替代“宣讲会”,让居民从“听众”变成“主角”。30余条需求建议中,“保留茶厂历史印记”“设置休闲议事空间”“成立院落治理监督小组”等“非标准化”诉求被一一收录,最终梳理出“环境美化、功能完善、文化传承、自治培育”四大核心目标——这意味着,项目从一开始就把“人的需求”放在了“物的改造”之前。

实践:从“一院一景”到“一院一生态”

走进王海清商住楼,中式山水画风格的墙面与“河清海晏”主题休闲区相映成趣;而在李发荣楼院,“7080长廊”里陈列的老照片、旧家具,成了居民茶余饭后“忆当年”的聚集地。项目推行的“一院一景”,绝非简单的“风格定制”,而是“院落生态”的重构——每个院落的景观、功能、文化,都与居民的生活习惯、集体记忆、治理需求深度绑定。

这种“生态重构”,始于“院落规划师”队伍的组建。项目通过“乐享生活”招募行动,联动高校规划专业师生、社区能工巧匠与居民代表共同参与设计:后山茶厂院落的“茶文化景观”,由曾在茶厂工作的老职工口述历史,高校师生绘制图纸,居民共同参与实施;李发荣楼院的“绿植家园”,实行“认养责任制”,居民张师傅认养的3棵三角梅,不仅是景观,更成了他与邻里交流养护经验的“社交媒介”。截至项目中期,4个院落已形成“环境维护组”“文化宣传组”“矛盾调解组”等专项队伍,数十名居民主动参与绿化种植、垃圾清理、文明宣传,曾经“各扫门前雪”的邻里关系,逐渐演变成“有事一起议、有活一起干”的共同体。

更关键的是,项目将“治理机制”嵌入改造全过程。在民乐园2号院等几个院落,居民共同制定的《院落自治公约》不仅明确“禁止高空抛物”“爱护公共设施”等条款,还加入“每月议事日”“绿植认养奖惩”等内容;“服务换荣誉”机制则让居民的参与有了“获得感”——参与环境维护可获得口头表扬与挂牌认可,累计服务时长超200小时的30余名居民,还被颁发了“突出贡献奖”,提高了参与者的荣誉感。这种“软机制”与“硬环境”的同步建设,让院落改造不再是“一次性工程”,而是“可持续治理”的起点。

蜕变:从“院落更新”到“社区治理能力升级”

改造完成后,一组数据印证了项目的深层价值:4个院落清理违建杂物12处,新增休闲议事区3个、文化景观4处,墙面彩绘覆盖100余平方米——这是“物理更新”的成果;而院落自治组织实现全覆盖,矛盾纠纷发生率下降,居民对社区的归属感评分提升——这是“治理升级”的证明。

在民乐社区党委陈肖书记看来,“民居新・温馨乐”项目的意义,远超4个院落的焕新。它探索出了一套老旧院落“微更新”与“精治理”结合的路径:以“党建”为引领,确保治理方向不偏离;以“居民”为主体,激活治理内生动力;以“文化”为纽带,凝聚社区认同;以“机制”为保障,实现长效治理。这种路径,让老旧院落从“社区治理的难点”,变成了“社区治理的支点”——通过院落改造,社区党委与居民的联系更紧密,居民参与社区事务的意愿更强烈。

如今,漫步民乐社区的老旧院落,整洁的环境、温馨的氛围背后,是居民脸上的笑容、议事时的热议,是“民居新”带来的生活品质提升,更是“温馨乐”承载的归属感与幸福感。项目不仅为龙泉驿区老旧院落治理提供了“民乐样本”,更回答了城市更新的核心命题:城市更新不是“替换旧的”,而是“激活活的”——激活空间的活力,激活人的参与,激活社区的温度。

下一步,民乐社区计划将“院落治理经验”延伸至社区服务领域,让“共生”理念从院落走向整个社区。正如居民章阿姨所说:“我们的院落不仅变新了,更‘活’了——这才是我们想要的幸福生活。”

免责声明:以上内容为本网站转自其它媒体,相关信息仅为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,不代表本网观点,亦不代表本网站赞同其观点 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。如稿件版权单位或个人不想在本网发布,可与本网联系,本网视情况可立即将其撤除。

分享到:

发表评论

电子邮件地址不会被公开。 必填项已用 *标注